天南地北从事地坪相关产业的余干人有近万人,已形成材料生产、科研、施工一体化全过程的产业体系,年产值超过200亿元,其中地坪施工业务收入全国市场占有率为20%。
小地坪如何崛起为百亿元产业?酷暑时节,记者深入相关企业、上饶市地坪行业协会采访,探究小地坪成长为大产业的密码。
20世纪90年代,从事水电安装的余干县梅港乡老虎口村村民朱鸿,在上海建筑工地施工时,偶然接触到地坪相关行业,发现地坪施工利润高,当时从业的人员很少。
“那时候地坪施工主要市场在上海、杭州等大城市,以工业地坪为主,但是市场在不断扩大。”捕捉到商机后,朱鸿迅速转型,开始学习地坪施工。
由于吃苦好学肯干,通过几年的努力,朱鸿从简单的地坪磨光到掌握地坪施工系列技术,承接的施工订单越来越多。2006年,他创办上海强立建筑工程(集团)有限公司,目前业务已经发展到全国,从单一施工到材料生产加工、设计、产品研发等,年产值稳定在2亿元以上。
“成立地坪施工队后,我动员身边亲友加入地坪行业中,我家族里从事地坪行业的就有数十人之多,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公司。”朱鸿说。
受到朱鸿创业成功的启发,2004年,余宁凡从余干来到上海跟随朱鸿跑市场。经过3年的努力,2007年余宁凡创办上海聚迅建材科技有限公司,从接单到施工,到开办材料加工厂,公司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。
亲带亲、邻帮邻,余干地坪产业大军在朱鸿这样的创业先锋带动下,迅速做大做强,从梅港乡到余干全县,从事地坪相关行业的有近万人,注册企业600余家。
“从一人到万人再到百亿元产值,余干人做地坪靠的是口碑,第一代地坪人靠过硬的技术,在行业逐渐形成了‘余干地坪’良好的品牌效应。”上海宇途建筑装潢有限公司负责人袁丽鹏说,地坪的质量主要靠施工,只要是家乡来人进入地坪行业,前辈们强调最多的就是品质。
过硬的品质是生存发展的硬道理。2010年,袁丽鹏到朱鸿的公司从事地坪业务拓展,2017年注册公司,目前拥有100多人的施工队伍,年业务量近5000万元。袁丽鹏介绍:“很多业务都是回头客,公司每年有固定业务,靠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在项目中的表现,让客户满意放心。”
“随着经济的发展,地坪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特别是在航空航天、石油化工等领域,对高质量地坪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。”朱鸿介绍,这些领域对于地坪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耐磨、防水、防滑等基本功能上,还要求地坪具有耐酸碱、耐高温、耐重载等更为复杂的特性。
要把地坪产业继续发展好,关键要加大科技创新。朱鸿积极引导更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地坪行业。
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博士吴旭日,作为朱鸿的同乡,深度了解地坪行业后,于2017年成立纳谷新材料(杭州)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纳米硅聚合物油性硬化剂、纳米溶胶等相关地坪材料的研发生产,目前已获得专利21项。公司生产的纳米涂料等系列产品受到市场广泛认可,年产值8000余万元。
要提高地坪质量,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材料研发。2020年,吴旭日把从事IT行业近10年的高中同学刘福振拉入了地坪队伍,刘福振成立公司专门从事地坪智能化技术创新研究。经过市场考察,刘福振对地坪产业智能化前景信心满满。
“机器人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可以大幅提高地坪涂层的均匀性和一致性,减少人工误差,提高地坪的平整度和光滑度。”刘福振说,就拿地坪研磨机器人来说,它具有无尘研磨、自动集尘等功能,通过使用不同的磨片可对水泥砂浆、混凝土以及金刚砂等不同材质的地面进行有效研磨,地坪研磨机器人施工效率是人工的4至5倍。
随着地坪自动化机器人的出现和成功应用,在庞大的地坪面积上使用自动化机器人已经开始成为主流,既可解决用工难问题,同时施工效率也越来越高。
目前,余干籍从事地坪行业的企业当中,有一批像吴旭日这样的专业人才,1997年出生的朱子豪从剑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,在鹰潭成立企业专门从事地坪材料的研发生产及施工,他们的加入,给余干地坪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潜力。
“在水泥自流坪施工时,要抬高0.6厘米,但一次性抬高超过0.3厘米可能会开裂,怎么办?”8月4日,杭州曙光地坪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齐曙显在施工时碰到技术难题后,紧急联系上饶市地坪协会秘书长刘福振,不到10分钟,江西格锐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水豪给齐曙显打来电话,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。
“我就在地坪之家微信群将问题一发,大家踊跃响应,都为齐曙显想办法。”刘福振说,成立地坪协会之后,大家有技术难题可以及时沟通交流,还可以按各自企业特点分专业共同承接项目工程等。
余干地坪产业规模大、从业人员多,为了引导地坪产业更好地发展,今年4月8日,上饶市地坪行业协会成立,余干县地坪产业创业人士占90%以上,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01家。组建地坪协会,给该县600余家地坪企业搭建了一个产业合作平台,让他们更好抱团发展。
在余干县工商联指导下,上饶市地坪行业协会抓住服务这个关键,通过协会与企业交流服务、精准服务、展销服务,不断提升服务能力。“通过协会平台,推动政策方针、投资信息、项目信息等直达会员手中,把协会打造成企业会员间信息聚集与交流沟通的主阵地。”刘福振说,协会成立后会员之间联系更加紧密,还有不少会员通过沟通协作,已经实现了技术、项目资源、设备、工人等共享,每天在群里交流的内容也很多,成为大家抱团取暖的新平台。